01大学士:7人
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相权威胁皇权,废弃了中书省,由皇帝直接统领百官。永乐帝登上帝位以后因为经常御驾亲征,没有精力来料理细务,于是内阁应运而生。内阁起初主要是一种参谋机构,负责针对各项国家事务给皇帝提出意见。因后继皇帝们怠政内阁逐渐发展成一种决策机构,权力和职责和中书省接近。内阁成员主要由中极殿大学士、谨身殿大学士、文华殿大学士、武英殿大学士、文渊阁大学士和东阁大学士组成。大学士可以视为阁臣,是明代官员的终极目标。此届产生的大学士有以下7人:赵志皋,浙江金华人,探花,首辅;王家屏,山西山阴人,二甲第二,首辅;陈于陛,四川南充人,二甲第七,文渊阁大学士;张位,江西南昌人,二甲第三十一,武英殿大学士;于慎行,山东东阿人,二甲第六十一,东阁大学士;朱赓,浙江绍兴人,二甲第七十五,首辅;沈一贯,浙江宁波人,三甲第五十六,首辅。沈一贯画像02二品官:49人
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反应到官员品级上一样是分为九品,南北朝时期在此基础上将官员品级分为九级,每级再分正和从,部分级别还需分上阶和下阶。唐宋时期基本沿用这种分法,一直到元朝建立以后,吸取宋朝冗官教训,对这种分法进行了精简,不分阶,只分正和从,例如正一品和从一品。元朝的这种分法被明朝所继承,明朝的官员体系中一品主要是三公、三孤和太子三师之类的虚衔,真正意义上拥有顶尖职权的是二品官。明朝二品官主要有:正二品的六部尚书、从二品的各地巡抚、正二品的各地布政使和正二品的都察院都御使。科举考试层级1、六部尚书:16人自唐朝根据国家事务分类确定六部制后,一直被后世王朝所沿用。六部分为管理官员的吏部,管理户籍和财政的户部,管理刑狱诉讼的刑部,管理礼仪和教育的礼部,管理军事的兵部和管理工程的工部。六部各置尚书一人,全权处理部务。此届产生的尚书有以下16人:罗万化,浙江绍兴人,状元,礼部尚书;黄凤翔,福建泉州人,榜眼,南京礼部尚书;李常椿,四川自贡人,二甲第一,礼部尚书;田一俊,福建大田人,二甲第三,礼部尚书;李维桢,湖北荆门人,二甲第二十四,南京礼部尚书;李尚思,山西临汾人,三甲第三十四,兵部尚书;刘东星,山西晋城人,三甲第七十二,工部尚书;戴耀,福建漳州人,三甲第七十六,兵部尚书;卫承芳,四川达州人,三甲第八十三,吏部尚书;李戴,河南新乡人,三甲第八十六,吏部尚书;陈蕖,湖北应城人,三甲第九十三,户部尚书;王用汲,福建泉州人,三甲第一百零四,南京刑部尚书;范谦,江西丰城人,三甲第一百六十九,礼部尚书;田乐,河北沧州人,三甲第一百九十二,兵部尚书;沈应文,浙江宁波人,三甲第二百一十五,刑部尚书;裴应章,福建三明人,三甲第二百五十一,吏部尚书。2、巡抚:18人明朝巡抚类似于汉代的刺史,最初设置这一官职的目的在于加强地方管理,由皇帝随机派遣朝中大臣巡抚地方,经过一定的时间发展后,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制度,直接被定员定岗,巡抚正式成为封疆大吏。此届产生的巡抚有以下18人:胡来贡,山东章丘人,二甲第八,山西巡抚;金学曾,浙江钱塘人,二甲第十,福建巡抚;朱孟震,江西新淦人,二甲第十二,山西巡抚;陆万垓,浙江嘉兴人,二甲第二十一,江西巡抚;许子良,浙江杭州人,二甲第四十三,贵州巡抚;沈懋孝,浙江嘉兴人,二甲第六十三,河南巡抚;贾待问,河北邢台人,三甲第九十七,陕西巡抚;蔡应科,福建漳州人,三甲第一百零八,广西巡抚;李焘,广东惠州人,三甲第一百零九,云南巡抚;鲍希颜,山西长治人,三甲第一百一十八,辽东巡抚;郑国仕,河北魏县人,三甲第一百三十二,勋阳巡抚;曹大野,重庆人,三甲第一百四十一,江西巡抚;余之祯,四川内江人,三甲第二百一十四,甘肃巡抚;韩必显,山东安丘人,三甲第二百四十一,陕西巡抚;郭思极,河北魏县人,三甲第二百七十三,应天巡抚;耿鸣世,山东淄博人,三甲第二百八十八,陕西巡抚;刘光国,河南上蔡人,三甲第二百九十三,陕西巡抚;党馨,山东青州人,三甲第一百五十一,宁夏巡抚。3、布政使:13人明朝建立时借鉴元朝的行省制度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使司,每司设布政使一人,统揽当地的行政事务。布政使在巡抚制度确立后,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巡抚的下属,如果把巡抚理解为省委书记,布政使就可以理解为省长。此届产生的布政使有以下13人:张世烈,陕西横山人,二甲第十七 山东左布政使;冯孜,浙江嘉兴人,二甲第四十六,江西右布政使;栗在庭,甘肃会宁人,三甲第三,河南右布政使;侯世卿,河北衡水人,三甲第十五,云南右布政使;刘世赏,重庆人,三甲第二十一,广东左布政使;刘庚,山东寿光人,三甲第二十九,浙江右布政使;龚勉,江苏无锡人,三甲第三十三,浙江右布政使 张楚城,湖北荆州人,三甲第四十二,云南左布政使;高时,山东济南人,三甲第四十九,山西左布政使;杨道会,福建泉州人,三甲第六十一,湖广左布政使;杨归儒,河南嵩县人,三甲第一百二十四,贵州左布政使;石槚,河南驻马店人,三甲第一百六十六,甘肃右布政使;郝维乔,河南周口人,三甲第二百九十七,陕西右布政使。4、都御使:2人明朝在前代的经验上成立都察院,用以监察朝臣和地方官员。都察院设左、右都御使为领头羊,此处可以理解为纪委书记。此届产生的都御使有以下2人:李颐,江西上饶人,三甲第二,右都御使;沈思孝,浙江嘉兴人,三甲第六十四,右都御使。不想当二品官的官员不是好官03三品官:38人
明朝知府为正四品,而知府可以理解为地厅级,所以后世常常把三品官作为衡量是否为高官的标准。明朝三品官职主要有:正三品的六部侍郎、从三品的各寺卿、正三品的都察院副使、正三品的按察使、从三品的各地参政和学政官。1、侍郎:17人明朝在各部尚书下设左、右侍郎各一人,可以理解为副部。此届产生的侍郎有以下17位:徐显卿,江苏苏州人,二甲第十六,吏部右侍郎;邵陛,浙江余姚人,二甲第二十,刑部左侍郎;方沆,福建莆田人 二甲第三十五 南京刑部右侍郎;韩世能,江苏苏州人 二甲第三十九 礼部左侍郎;张一桂,河南开封人二甲第五十一 礼部右侍郎;郑汝璧,浙江丽水人 二甲第五十二 兵部右侍郎;王体复,山西汾城人,二甲第五十七 户部右侍郎;吴自新,江苏南京人,二甲第六十九 南京刑部右侍郎;卢维祯,福建漳州人,三甲第一 户部左侍郎;刘应麒,江西鄱阳人,三甲第二十二 工部左侍郎;贾三近,山东枣庄人,三甲第六十二 兵部右侍郎;杨时宁,河南开封人,三甲第七十五 兵部右侍郎;习孔教,江西吉安人,三甲第一百 南京礼部右侍郎;徐大任,安徽宣城人,三甲第一百一十 南京工部右侍郎;汪在前,安徽歙县人,三甲第一百六十七 南京刑部右侍郎;李春光,山西平阳人,三甲第一百七十六 兵部左侍郎;余懋学,江西婺源人,三甲第二百五十二 南京户部右侍郎。2、寺卿:4人明朝在六部以外设置了管理外交事务的鸿卢寺、管理马政的太朴寺、管理朝会的光禄寺等五寺和管理养马场的苑马寺等机构,这些机构可以理解为总局。此届产生的寺卿有以下4位:林景旸,上海松江人,二甲第四十八,南京太仆寺卿;蒋遵箴,广西全州人,三甲第三十二,光禄寺卿;朱南雍,浙江绍兴人,三甲第一百五十,太仆寺卿;李学一,广东惠州人,三甲第一百八十五,苑马寺卿。明朝官员形象3、都察院副:1人使明朝在都察院左、右都御使下设置左、右副都御使。本届的产生的副都御使有以下1位:郭四维,山东德州人,三甲第八十八,副都御使4、按察使:5人明朝将地方行政权交予各地布政使司,把司法权交予各地按察使司,意在分权,防止地方坐大。本届产生的按察使有以下5人:洪邦光,福建厦门人,二甲第二十三,贵州按察使;刘伯燮,湖北孝感人,二甲第七十,广东按察使;贾应璧,江苏无锡人,三甲第五十四,贵州按察使;唐文灿,福建漳州人,三甲第一百零三,广西按察使;蔡贵易,福建厦门人,三甲第一百四十六,浙江按察使。5、参政:9人明朝在各地左、右布政使下设置左、右参政各一人。本届产生以下9位参政:宋尧武,上海松江人,二甲第十四,云南右参政;袁一虬,江苏苏州人,二甲第三十八,浙江右参政;叶明元,福建泉州人,二甲第六十八,广西左参政;冯子履,山东潍坊人,三甲第七十,河南右参政;孙化龙,河北石家庄人,三甲第一百七十四,山西右参政;朱东光,江西抚州人,三甲第一百八十三,广东右参政;帅机,江西抚州人,三甲第一百八十八,广东右参政;徐秋鹗,广西柳州人,三甲三百二十八,浙江右参政;陈尚伊,湖南桂阳人,三甲第二百四十二,江西左参政。明朝官员的生动神态6、提学使:2人重视教育方能产生人才,拥有了足够的人才,王朝才能有更好的发展,明朝借鉴前朝经验在各地设置提学使来管理地方的教育。王鼎爵,江苏苏州人,二甲第九,河南提学使;乔因阜,陕西铜川人,二甲第第二十六,浙江提学使。结语:明朝隆庆二年戊辰科产生的大学士占比1.7%,六部尚书占比3.9%,二品官员(含尚书)占比12.2%,三品官员占比9.4%,高官比例高达23.3%。无论是数量还是比例都足以光耀史册。参考文献:《明史》《万历十五年》《明朝那些事儿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