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,43岁落

北京中科白瘕风 https://yyk.99.com.cn/fengtai/68389/jianjie.html
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写有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篇,叫《别董大》:千里黄云白日曛,北风吹雁雪纷纷。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?这首诗读来凄清苍凉。特别是后两句高适劝慰董大的经典名句,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会拿它来安慰自己或劝慰他人。那么董大到底是谁?这中间又有什么样的故事?董大本名叫董庭兰,是唐代著名的琴师,一个家喻户晓的主流音乐家,擅长吹奏胡笳。诗人之所以称呼他为“董大”,那是因为董庭兰很可能在家里排行老大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按唐朝人的习惯,往往不会直呼其名,而是用其在家里的排行辈分来称呼,以示尊敬。比如,李白就叫李十二,杜甫有诗《寄李十二白二十韵》,贾至也有诗《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》。高适《别董大》这首诗写作于公元年,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六年。这一年高适都43岁了,虽然他赶上了开元盛世,但是一直不得志,32岁时赴长安应考还落榜了,直到43岁这个年纪,他依旧没有什么功名,天天过着打酱油的落魄日子。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人,不惑之年没有一官半职。可以想象一下高适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心情。再回到董大董庭兰这边。董庭兰这时在做什么呢?一个主流乐师,肯定不会在街头卖唱。他在一个叫房琯的府上做门客。房琯在朝廷担任给事中一职。唐朝施行“三省六部制”,其中“三省”就是门下省、尚书省和中书省。门下省设侍中二人,“给事中”就是其中之一,是一个正三品的高官。房琯后来在唐肃宗时期,做了一朝的宰相,那是后话了。高官府上有一两个乐师,这不稀奇。纵观各朝各代,稍微有点官阶的官员,府上都会有一班演奏音乐的团队。更何况房琯这样的大官,肯定会将一些著名的音乐家纳入府中。董庭兰在房琯府上度过了一段愉悦的时光。公元年,房琯奉唐玄宗旨意,主持华清宫修缮工作。不料突遭变故,被贬为宜春郡太守。房琯这一走,底下的门客也不得不散了。董庭兰的饭碗一下子没了,下一步该怎么办?此时的董庭兰心情是抑郁的。而此时的高适也是长期郁郁不得志的,两人可谓是同病相怜。年董庭兰要离开长安,作为好朋友高适于是就做了这首诗来送别。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?”,你董大这么有名,还担心什么呢?这既是对董庭兰的劝慰,也是高适本人对自己的一种期许和激励。果不其然,高适在46岁时中第,从此人生开挂。安史之乱年间,被提拔为谏议大夫。任淮南节度使,相当于东南方面军司令,这期间讨平永王;又讨安史叛军,救睢阳之围。唐肃宗时期,60岁的高适迁任剑南节度使,也就是四川的一把手。后来又奉旨迁刑部侍郎,转散骑常侍,并进一步晋封为渤海县侯,终于成为一代王侯。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gz/584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