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宋代,礼部与太常寺无隶属关系,为什么礼

北京哪家治白癜风最好 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ffxbdf/
元丰五年五月,罢太常礼院。太常寺“始专其职”,开始统掌礼乐之事,包括大朝会、祭祀所用雅乐,以及器服,郊祀、宗庙、社稷、陵寝、牺牲、籍田、祠祀、医药等。太常寺卿主掌太常寺职事职冒之,太常寺卿和宗正卿为正四品,其他七卿为从四品,可见太常寺官职品列清重。太常寺卿太常寺品列清重还体现在其官员选任上,一方面“太常寺国初以来皆禁林之长主判”,太常寺长官主要有两制充心职官之;另一方面,门荫不得任太常寺官。元祷二年十月,“太常少卿范纯礼为江、淮等路发运使。以御史论纯礼以荫得官,不可任奉常也。”因为门荫不可任太常,所以就将其补为外官。将其补为外官元丰正名后,太常寺的基本机构设置和编制,龚延明先生《宋代官制辞典》一书中已有较为详细地罗列,主要史料来源为《宋史·职官志》《宋会要辑稿·职官》。从元丰正名后太常寺的职掌看,太常寺兼掌礼、乐。大晟府建立后,礼、乐分途,太常寺专掌礼。太常寺但大晟府存在时间较短,建立于崇宁四年八月,废罢于宣和七年十二月,只有二十年左右。元丰以后,尚书省礼部也恢复了被太常礼院侵夺之职事。元丰改制前,“凡礼仪之事,悉归于太常礼院,而贡举之政领于知贡举官”,礼部职掌所剩无几。元丰改制后,礼部恢复职事,掌礼乐、祭祀、朝会、燕飨、学校、贡举、册宝、印记、图书、表疏及祥瑞。元丰改制后,太常寺与礼部都掌礼乐方面的事务,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?太常寺与礼部都掌礼乐方面的事务据《宋会要辑稿·职官》载:“《神宗正史·职官志》:尚书礼部……凡礼乐有所损益,小事则同太常寺、大事则集侍从或百官议定以闻。”职官之、之礼乐制度修改方面的事务,由礼部统掌,小事才与太常寺讨论议定。然而即就小事讨论而言,太常寺与礼部是如何分工呢?在宋代史料中会经常见到“诏令礼部、太常寺讨论礼制”等字样.这种讨论是什么情形呢?诏令礼部、太常寺讨论礼制大观三年,关于景灵宫要不要建僖祖殿,朝廷下旨让礼部、太常寺共同讨论,具议状以闻。礼部两次召集太常寺官,以及行文督促,但是太常寺行动迟缓,结果太常寺遭到言官的弹劾,太常寺长官被贬官,配边远地方安置职官之。由此观之,朝廷让礼部、太常寺共同讨论,但是礼部却有召集太常寺官员及督促的权力,二者的关系并不如字面上的“同讨论”这么简单。礼部与太常寺的共同讨论存在着不同层级的关系。朝廷让礼部、太常寺共同讨论绍兴十三年九月,门下后省将一件礼仪事务送到礼部,令礼部看详,礼部却“下太常寺”,即将这件事交给太常寺来看详,最后,礼部将太常寺看详的内容,送交尚书省之。此次礼仪事务的处理行政过程中,礼部是太常寺的上层机构。史料中类似这种礼部下太常寺的例子还有很多,如:“乾道四年八月六日,诏颁江阴军缴到《祈雨雪法》。两浙西路安抚司申:‘江阴军申:祭龙求雨,乞散之天下。’都省批送礼部看详,本部下太常寺。”礼部下太常寺看详的结果,有时以礼部的名上奏,有时以礼部、太常寺联名的方式上奏。史料中常见“礼部、太常寺言:……”等字眼,但实际上所言内容大都应是由太常寺看详后提出的建议。太常寺所提意见,礼部有权力赞成或者不赞成,进而决定要不要把其建议上奏。《宋史·职官志》曾载:“建炎三年,诏鸿胪、光禄寺并归于礼部,太常、国子监亦隶焉。”因这则史料,似太常寺曾隶属于礼部。《宋史·职官志》但是根据龚延明先生的考证,“建炎初,并省冗职,惟太常、大理不并。”龚先生并以《宋会要辑稿》的史料为证,“高宗建炎三年四月十三日,诏礼部郎官一员兼主客。同日,诏礼部吏人减半。同日,诏鸿胪寺、国子监(并)并归礼部。五月十九日,光禄寺并归礼部,以并罢寺监也”职官之。即《宋史·职官志》的这则记载有误,“太常”两字衍,应删去。由此可见,太常寺与礼部并不曾有隶属关系。礼部与太常寺既无隶属关系,为什么礼部可以下“太常寺”?从行政级别上,以官品上为例,元丰改制后,礼部尚书为从二品,礼部侍郎为从三品,太常寺卿为正四品。太常寺卿为正四品这可能是礼部可以“下”太常寺的原因之一。隋唐时期即同时并存有礼部和太常寺,或许宋沿唐制时也沿用了其运作模式。在礼仪仪式中也可见礼部与太常寺的级别不同,如:“(元丰四年十月)诏:‘自今南北郊,差执政官为初献,礼部尚书、侍郎为亚献,太常少卿为终献。诸祠祭,礼部尚书、侍郎、太常卿为初献,太常少卿、礼部、祠部郎中、员外郎为亚献,太常博士为终献。”礼部尚书、侍郎排在太常卿、少卿之前。可见,在礼仪决策方面,礼部处于太常寺的上层,具体礼仪事务往往由太常寺实际执行,礼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。参考资料:《宋史》作者简介:本文系小朱懂游戏的独家原创,未经许可禁止转载!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gz/6593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